<p id="lll5h"><cite id="lll5h"></cite></p>
<ruby id="lll5h"></ruby>
      <p id="lll5h"></p>
        <p id="lll5h"></p>
          <p id="lll5h"></p>
          <pre id="lll5h"></pre>

            <pre id="lll5h"></pre>

              <pre id="lll5h"><del id="lll5h"></del></pre><p id="lll5h"><del id="lll5h"><dfn id="lll5h"></dfn></del></p>
              <p id="lll5h"></p>
                <ruby id="lll5h"></ruby>

                <pre id="lll5h"><ruby id="lll5h"><b id="lll5h"></b></ruby></pre>

                兩岸動漫行業發展的現狀與反思

                 
                                                                                                                                                                                                                                            ——訪國際動畫協會理事李中秋先生(上)
                 
                 

                編者按:在一個炎熱夏季還沒來得及降臨的涼爽午后,我們有幸專訪了剛剛結束了美國與臺灣之行的國際動畫協會(ASIFA)理事會委員,中國分會秘書長李中秋先生。盡管繁忙的長時間旅行使李秘書長看起來神色疲倦,但他仍然很高興的和我們分享了此行中的見聞,而每當他提起這次旅行中的種種趣事和感悟時語氣中的興奮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小編:非常感謝李中秋秘書長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專訪,能不能簡單的給我們介紹一下您此次臺灣之行的情況呢?
                李中秋:我這次去臺灣是參加中華文化創意產業高峰論壇,這次論壇是由臺灣的文化部門和臺灣世新大學還有中華數位內容協會共同主辦的。因為說到文化無論是兩岸任何一方都是中華文化的繼承者,所以其實大家都從這里面找共同關心的、特別是有共同資源的內容去做一些總結。但是這次我感覺還是受益匪淺,因為對岸的臺灣方面的文化創意開發起步較早思考的也比較深。雖然對方比較客氣,說是大家互相學習,但我想我學的東西要更多一點。
                從內容上來說我可以感覺到現在兩岸對于文創產業的發展其實都有很多的思考。舉個例子來說從政府層面,他們也在檢討在支持的方式方法上是不是有什么缺失,過去的行為是否偏頗。因為當政府去面對這么大的一個產業,你去支持誰?不支持誰?為什么支持他?為什么不支持他?應該用什么方式支持?其實他們對這件事的總結還是很深刻的,包括臺灣的文化部部長洪孟啟先生都很重視,也親自到場,去做了很中肯的發言。

                小編:那臺灣他們現在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去支持自己的動畫專業呢?
                李中秋:這次動畫這方面談的不是很多,主要是從文創的角度,當然也包含一部分動畫。從文創角度來說臺灣政府現在主要是用我們這邊的一句俗話“搭臺唱戲”的方法支持。比如說臺北故宮,政府花了很多錢去做數位化,比如說吧文物掃描、數字典藏,這些數據是可以去和民間的企業去分享的,他們把這些文物的肖像權、制作權授權給民間企業用這個去做動畫,去做文創設計。企業向臺北故宮和政府交納一定的費用,用這些內容去做卡通形象開發,然后做完以后臺北故宮和政府那邊幫你去銷售。因為以文物形式去做的這種產品最好的銷售場地就是在故宮,在別的地方買這些東西就有點莫名其妙了。這一過程中他們也經歷了一些改革,比如說以前是故宮自己做,但是他們現在發覺文創最大的資源是全民的創意,而不是你自己憑著一些特殊的資源閉門造車。于是現在變成把一些資源開放給大家,然后由企業和藝術家合作共同去開發。這樣的話產品才會更有生命力?,F在臺北故宮在這一板塊的收入已經超過了他們的門票收入。我的感受是這種方式和我們部委自己去成立動漫集團,由政府自己去搞動漫的開發的做法是一個鮮明的對比,很值得我們思考的。

                小編:那他們在開放這些政府公共部門所擁有的這些IP和形象的資源時,具體是如何操作的呢?
                李中秋:對于收取授權費這件事,其實在臺灣內部的爭議也很大。有的人說國寶不是屬于你們的,甚至還有人說屬于大陸甚至兩岸的,你憑什么去收錢?對于這一點洪孟啟先生自己介紹首先是按照當地的法律,一個作品出來一定的年限后,如果沒有原作者出來主張的話就會變成一個公有的成果,所以他本身是有一定法律基礎支持的。另外在這個條件下那大家可能也要問了,比如皇帝玉璽你為什么可以拿它的數據資料授權,還可以去收授權費?臺灣方面的解釋是他們的授權是僅限于數據資料的,你自己也可以做一個玉璽,可能不像真正的玉璽,這也可以,但是你不要說是根據政府授權數據資料制作的就行了。因為卡通也可以夸張,可以自己創作,這些都沒問題。所以總的來說臺灣的做法是以保護他的原始數據的使用權為目標,而不是說要去與民爭利,你的創作完全是可以是隨你去發揮的。

                小編:我聽說這次您在臺灣的演講被《中國時報》引用,您能談談這件事情嗎?
                李中秋:這個事蠻有意思的,記得我接受他們采訪的當天晚上老夫子公司的邱秀堂大姐就給我發消息:“中秋??!是不是回不去啦?你趕快去看看《中國時報》吧。”怎么回事呢?原來白天采訪我的時候大家正在討論兩岸在文創特別是在動漫領域方面有哪些異同點,另外有什么經驗教訓。
                因為我和臺灣的動漫行業也打了20多年交道了,有很多深入的合作,對我們大陸本地的了解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我跟大家分享我的想法的過程中間就提到兩岸在這方面都有值得思考的教訓。
                比如說對于動畫的行業的支持,首先大家都會根據動畫片是誰做的來劃定一個動畫人的圈子,然后用政府的資金或政策扶持這個圈子,用這樣的方法,現在看不僅僅是海峽兩岸,全世界都是失敗的。為什么這么講呢?首先你要扶持就需要有一個評估,為什么扶持這個人,沒扶持那個人?他今天做的好明天能不能做的好,或者是他在這件事上做的好,是不是另一件事就能做好?是不是他動畫制作的好就能創作的好?事實上兩岸在這上面都是栽跟頭的。我們花了很多錢,做了幾十萬分鐘的垃圾片,因為許多動畫人僅僅是善于制作的,也就是把別人好的創意通過他們的手表達出來,但是創作能力其實不強。更何況有的人是畫都畫不好的,過去被大家吐槽的這種東西太多了。
                不僅僅是我們這樣,臺灣也是這樣子的,臺灣也是曾經有某個集團從政府這拿了幾個億的臺幣,說是去做臺灣本土動畫“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到最后做點樣片,就連人都消失了。所以我說兩岸在這方面都是有值得檢討的。就像你看著一個孩子漂亮,但不一定抱孩子的就是他親媽,可能只是保姆。
                在邱大姐提請之下,我找到《中國時報》一看,原來媒體并沒有提兩岸,而是講“李中秋秘書長在提醒大陸動漫發展陷入誤區。”邱大姐當時還提醒我說你趕快找主辦單位做平衡報道,我才注意到在這類的新聞傳播方面,臺灣要比我們發達的多,特別是他們之前經過這么多的政治歷練,政黨對抗,咱們都不知道媒體哪一句是套兒。

                小編:就您自己這次去的所見所聞,您覺得臺灣的動畫相關行業是一個怎么樣的一個現狀呢?
                李中秋:應該說情況很不好,首先臺灣動畫原來的加工生產外包的這個行業已經被蕩滌的結構無存了,曾經每年有幾億人民幣產值的這個行業現在已經不見了,現在都變成一些小的工作室,接的活從國際競爭力上來看也幾乎沒有了。反而這些人很多是在接大陸的活。當然也有個別的工作室還在做國際的單子,但已經不成規模。
                這種情況其實在大陸也是一樣的,我們當時高喊著“不做動畫加工的洋奴。”喊了半天最后發現,什么是洋奴?動畫的創作和制作其實是兩個行業。我們喊了半天,一幫人不知道自己是誰就從制作者變成了創作者,結果作出一堆爛片,行業原本的海外制作業務沒了而創作也沒能做好。這個情況非常像我們大陸五十年代的大煉鋼鐵,在口號驅使之下家里就都開始把家里鍋都砸了,然后到那去煉鋼煉鐵,用家里或街道居委會自己做的土灶把一堆鍋碗瓢盆煉成廢鋼,然后抬著系上紅綢子敲鑼打鼓報喜,結果到最后是好鋼沒煉出來鍋碗瓢盆也都沒了。這種教訓我們眼看著又這么發生一次,我覺得挺痛心的。而且我現在看到不僅僅是在我們這邊,在海峽對岸那邊也是這樣,那就更讓人痛心。

                小編:那您覺得您這次臺灣之行有什么驚喜的發現嗎?
                李中秋:最驚喜的其實是發現大家都已經開始轉變,比如說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解,已經在做深入的思考,包括在行動上大家已經看到國際市場的重要作用。對臺灣來說除了其他的海外市場之外他們也很關注我們大陸的文化創意市場,因為他們看到韓國人和大陸這邊有那么大的文化差距都可以大賺大陸的錢。而之前臺灣本來在文化方面有很多優勢,比如說過去大陸都會傳唱鄧麗君的歌曲,再往后還有小虎隊、周杰倫等等這些,他們在文創的基礎本來是很好的。
                他們也在反思在文化市場的競爭當中敗給韓國的原因,究竟是文化本身的競爭力、創造力、還是市場的運作能力。當然我也很樂意把我的一些理解分享給他們,我覺得兩岸共同去探討怎么樣去把我們自己的中華文化發揚光大,讓我們的文化在世界這個更大的市場上更有競爭力,更加光芒四射,這是件讓人很欣喜的事情。

                小編:您剛才也說了文化走出去的事情,咱們國家近兩年來也出現了一些在國內票房和口碑都不錯的動畫作品,但是他們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卻鮮少能夠展現自己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視野的一面。您覺得目前制約我們中國動漫行業的作品走出國門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呢?
                李中秋:我經常舉一個例子,那時我們把《功夫熊貓》的導演馬克.奧斯本請到中國來做演講,在私下聊天的時候馬克就向我訴苦:“今天白天又是一堆記者圍著我問,你為什么那么愛中國文化?為什么把我們的熊貓做得那么好?”這個問題已經是讓他不堪其擾,也讓他哭笑不得。為什么呢?他說:“我從來沒覺得我創作《功夫熊貓》是因為我熱愛中國文化。熊貓是這世界上比較特殊的物種,它的動作、習慣、形態讓很多人喜歡。功夫在國際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這要感謝香港、臺灣的電影對中國功夫的傳播。我覺得這兩個概念在一起能做很好的東西,所以當制片人找到我的時候我一聽這個創意覺得很興奮于是我就做了。我從來沒有覺得什么文化是只屬于哪個國家的,所以我只是用這些有趣的元素做出一個更受全球市場觀眾喜愛的作品,而不是我刻意的非要去突出哪個國家的什么文化。”
                我想我們國人在這些事情上太有使命感了。不是說我們不應該有使命感,但是這就像我們生活中做事時如果目的性太強通常是做不好事情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你非要拿著自己引以為豪的東西讓別人去接受,其實是對別人的一個挑戰甚至可以說是不尊重。特別是中國在過去的十幾年經濟在全球都走在前面,我們的GDP不斷的超越一個又一個國家,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二了。這很容易使我們國人的心態變得浮躁,這也會體現在文化上,包括我們動畫都是如此?,F在國內許多動畫作品愛拿文化說事兒,當成是比作品質量和創作水平更重要的事。而我的意見就是不要去刻意的去為了文化而文化,因為通常這樣你就不文化了。


                 
                 

                免费中文日本综合,中文免费在线观看无码_ 高清国产亚洲无码,免费欧美精品亚洲
                <p id="lll5h"><cite id="lll5h"></cite></p>
                <ruby id="lll5h"></ruby>
                    <p id="lll5h"></p>
                      <p id="lll5h"></p>
                        <p id="lll5h"></p>
                        <pre id="lll5h"></pre>

                          <pre id="lll5h"></pre>

                            <pre id="lll5h"><del id="lll5h"></del></pre><p id="lll5h"><del id="lll5h"><dfn id="lll5h"></dfn></del></p>
                            <p id="lll5h"></p>
                              <ruby id="lll5h"></ruby>

                              <pre id="lll5h"><ruby id="lll5h"><b id="lll5h"></b></ruby></pre>